在白羽平的作品中,绘画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成分。画家凭借绘画中独特的语言,获得创造的灵感与自由,利用语言进行大胆独特的创造,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审美追求孕育在语言之中。白羽平对语言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形象与具象的表现层面。
对他而言,绘画语言与传统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绘画中的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是画家的精神载体,是纯粹和个性的体现。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色彩感和美感。正是具有对绘画语言独特的理解,白羽平在他的绘画中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以语言的形式完整记录了下来,他没有刻意去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只是很坦诚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露在画布上,他曾经说过,“当凝视一座大山时,它会引起我抽象的构成或色块的联想。去掉一些繁缛的具体细节,去捕捉最感人的东西,这样我似乎更主动地获得精神感染去启自我表现这真诚的世界。”因此他的画都极具真实感,是自然生命的再现。
白羽平出生于山西,贫瘠的大地孕育了他宽阔而悲悯的胸怀,苦难的岁月带给了他对艰辛生活深刻的感悟。因而他的作品画面空间充实,意蕴空灵,夹杂其间的情绪似乎带了些悲剧激情的调子,广漠、大气而又庄严肃穆。在作画时,画家的情思都在作品中得到渲染与升华。而他笔下的大地风景已不完全仅仅是自然的再现,而是着力于“怎样画”;在他的风景画中,于葱茏处透出清瘦,灿烂处散出荒寒,《长城》这幅作品就体现出了他画面的孤寒意韵。画面感很充实,但却给人一种空灵寂静的感觉。
作者夹杂其间的情绪似乎带了些悲情的调子,广漠、大气而庄穆,使他的情感在渲染中得到升华。而且画中通过对长城景象的塑造,作者似乎将空间与时间定格,表达了其内心深处的宁静,似乎还有对某种逝去的回忆。这又回到了作者的绘画语言之中,看似平静,实则让人内心情感激荡,无以言表。再说用笔方面,白羽平不拘小节,喜欢大面积用笔并上色。这使他的画常常看上去似乎是一气呵成的,实际上是经反复思考,不断摸索,多层次覆盖后才形成最后的画面效果。他的油画中既有一种生动用笔的气韵,又有耐人寻味的色彩肌理。既有严谨的构图布局,又有自由运笔写意的视觉快感。
仔细研究他的油画,会发现它们大部分都具有独特的装饰性,画家不受对象的约束,而是注重形式的创造,并在形式中注入了生命精神。如《高原秋色》、《攀石岭》这两幅作品都带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构成性,体现了画面的形式之美。色彩上,作者都以黄色为主调来画大色块,可见他绘画语言的简练灵活与形象生动。
作风景画时,白羽平自由奔放,在他的画布上任其感情挥洒。色彩浓厚,笔法拙而有力,意象的空间广阔宏大,具有粗放的气质。而作人物画时,他则更加注重形质的把握,色彩平淡,下笔沉着,画面真实。他的人物作品总是塑造着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劳动者,贫寒却温馨的家庭,饱经风霜的老人等,处处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刻怜悯。《老俩口》这幅作品构图完整,画面感极强,两位八旬老人处于画面的正中央,一立一坐,背景是他们的家。作者将两位老人刻画的十分传神,他们身材瘦弱,穿着很朴素简单的衣服,头发花白,脸上都饱经风霜,布满了皱纹,手上的青筋暴起,老爷爷的裤脚向上卷起,老奶奶还穿着高统雨靴,他们大概是才忙完田里的农活。老人家中的陈设简单,可见他们作为低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画家将他的感情寄予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显然,白羽平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形象表面的塑造与表现,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自己的语言,正是拥有独特的语言意蕴,他的绘画才具有了无限的伸展性与可能性,拥有了艺术鲜活的生命力。对他而言,语言是纯粹形式意义上的表达,节奏、韵律、色彩、明暗以及审美等等,都是绘画语言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它们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再看白羽平的作品,他的绘画艺术是十分朴实而亲切的,他的绘画语言值得所有艺术家学习。